1月24日上午,“梅”好时光 万“巳”如意——“请到梅州过大年”系列活动之国家级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2025年“非遗过大年”活动启动仪式在梅城院士广场举行。活动旨在以客家文化“搭桥”,不断挖掘、提升、呈现、转化非遗所承载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时代意义,推动梅州客家非遗更好地向新而生、向远而行。
携手共进让非遗“火起来”
启动仪式现场,精彩纷呈的梅州非遗展演吸引许多市民驻足观看、拍照记录。随后,领导嘉宾共同拉放礼花启动“非遗过大年”活动。各旅游景区负责人还到非遗集市各摊位,详细了解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等相关资源情况,具体商洽“非遗进景区”等合作事宜,推动在景区内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展陈、展示、展演及体验,让游客沉浸式感受非遗韵味。
梅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李俊培表示,当前,乘着建设苏区融湾先行区的东风,梅州正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高质量建设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让非遗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推动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强强联合,携手共进,焕新升级,助力客家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非遗为景区引客、景区为非遗“活”起来开辟新路径,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景”上添花,为梅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及文化强市、文旅强省建设注入生机活力、贡献非遗力量。
近年来,在梅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该市全力推进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建设,不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孕育和滋养了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目前,已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共有非遗代表性项目448项,认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40人。客家山歌、广东汉乐、广东汉剧、木偶戏、席狮舞、埔寨火龙、竹板歌等非遗项目,通过深入挖掘、科学梳理、传承创新,正焕发着客家文化新的时代光彩。
互动体验让非遗“活起来”
2025年春节是“中国春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的首个春节,梅州作为广东首个国家级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在蛇年春节举办“非遗过大年”活动意义深远。此次“非遗过大年”活动以“绽放客韵年味 享购非遗‘靓货’”为主题,将举办非遗集市、非遗巡游等一系列活动。其中,非遗迎春集市从1月23日持续至28日(腊月二十四至除夕),每天9∶00至21∶30;非遗新春圩市从2月2日持续至12日(正月初五至元宵节),每天9∶00至21∶30。
记者在现场看到,已展销开放的非遗迎春集市吸引百家商家参加,现场设置50个非遗集市摊位,梅州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非遗传承人集体亮相,展示梅州非遗,传播客家文化,讲好梅州故事。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春节作为首个“非遗版”春节,迎春集市里的非遗元素“年味十足”。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剪纸传承人谢秀珠带来一系列以蛇年为主题创作的剪纸,设计“富贵大吉”“2025年福字灯笼”“灵蛇献福”等多个样式供游客体验,她一边介绍剪纸技巧,一边教市民游客剪出精美图案。
此外,迎春花市、年货区、客家美食区、古风街、光影互动和创意网红打卡点等主题区域展示了特色美食及名优土特产,满足市民游客置办年货和文化体验需求。现场还开展了“福满梅州·暖心公益”活动。
生态兴则文明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24年5月22日至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
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李强主持 赵乐际王沪宁蔡奇李希出席 丁薛祥讲话 2023年7月17日至18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饶爱民 摄...